为激发社区经济活力,构建温暖共荣的社区生态,凤林街道积极探索推行社区慈善超市“公益+商业”双轨运营机制。该模式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与市场化运营手段,盘活社区闲置资源、赋能小微主体,将公益基因转化为经济活力,以“微经济”为小切口,营造营商环境新业态。
一、丰富社区商业供给,双轨发力优化微观消费环境
公益端:社区慈善超市部分商品来源于居民或企业的无偿捐赠,销售所得全额汇入社区慈善账户,专项用于帮扶困难家庭、支持社区文化等公益事业,实现爱心循环。
商业端:开放居民手作、小微农产、个体文创等“零成本寄存销售”,按照销售额比例提取善款,降低小微企业准入门槛的同时,扩大市场准入选择,实现降本增效提质营商。
这种运营机制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群体的日常所需,提升了社区整体消费便利度和满意度,优化了微观层面商业服务体验,进一步夯实了消费环境基础。
二、拓宽企业履责通道,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社会形象
小微主体寄存销售剥离传统商铺的租金、装修、人工等刚性成本,使家庭作坊、手工艺者等“草根经济”轻资产运营,以实现小微主体轻量化创业,激活商业“毛细血管”。小微企业通过捐赠渠道消化库存,减少仓库管理成本和资产减值损失,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将“传统成本项”转化为“公益价值产出项”,有力提升企业公益形象和社区美誉度,增强消费认同感。
三、激活社区慈善资金流,反哺民生与营商基础
“双轨制”确保了慈善资金的可持续汇集。无偿捐赠商品销售所得全额注入社区慈善账户,寄存销售的则按约定比例提取善款,汇聚了持续性、规模化的社区内源性慈善资金。该资金专项用于本社区急难救助、困境群体帮扶(如助老、助学、助残)、社区公共设施微更新、便民服务项目等,精准回应社区最迫切需求。这种定向反哺有效弥补了公共财政和传统慈善在社区末梢覆盖的不足,提升了社区整体福祉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更贴心、困难群体有保障的社区,对商业主体更具吸引力,降低了其隐性社会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的底层支撑。
社区慈善超市“双轨制”以公益为初心激活商业基因,演绎“公益搭台,商业唱戏”的微观商业经济运行模式。双轨融合激发乘数效应,公益板块塑造社区信任基石,商业板块注入可持续动力,形成“慈善引流—消费转化—善款反哺”的闭环,破解公益依赖输血,商业缺乏温度的传统困境。下一步,凤林街道将持续深化运营机制创新,让“小超市”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大引擎”。